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中美蜜月期】告别蜜月期 私募四面楚歌进入最严监管季

【中美蜜月期】告别蜜月期 私募四面楚歌进入最严监管季

时间:2013-08-06   来源:国内新闻   点击:

  在以“黑户”身份发展了近十年后,2013年,私募终于得到了监管部门的认可,获得一纸身份认定。由此开启了私募行业的长达两年时间的欢乐时光——几乎没有实质监管,但是却能够享受监管部门的信用背书。

  但问题还是伴随着牛市的终结而暴露,监管的口袋,也终于在2015年下半年开始收紧,私募行业也仍然没有成为“管”外之地。

  基金业协会从2015年11月开始陆续出台了私募内控指引、私募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等多个文件,这些针对私募行业监管的条例接连出台,引发整个资本圈快速反应。

  2016年农历春节前夕,基金业协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

  除了这项公告,基金业协会从2015年11月开始陆续出台了私募内控指引、私募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等多个文件,这些针对私募行业监管的条例接连出台,引发整个资本圈快速反应。众多私募在忙着学习新政策时感慨,私募行业监管巨变已然到来。

  事实上,自从私募基金纳入监管之后,监管思路的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私募行业的发展方向。如今,针对私募基金行业的监管开始趋向严格,野蛮生长的日子一去不复还。

  “一晃私募备案登记工作开展已有两年了,看着私募行业的逐步发展、壮大,被认可、在规范,相信每一个从业人员内心都是感慨万千的。”杭州泽浩投资的投资总监曹刚对记者表示。

  野蛮生长

  2013年6月,新《基金法》正式实施,私募基金开始被纳入法律监管范畴。2014年2月7日,《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正式对外公布实施。

  这意味着私募行业被纳入监管范畴,私募基金将由游击队转向正规军。首批50家私募机构获得牌照,意味着私募基金终于有了正规的身份认定。而这距离赵丹阳2004年在内地发行首只阳光私募基金,已整整10年。

  一位资深私募基金行业人士回忆到:“私募机构身份能够获得认可,摆脱信托,独立发行产品,是当时纳入监管对于他们最重要的一个变化。”

  在私募人士看来,在此之前,因为没有账户或者账户因为制度的安排被垄断在信托手里,无法独立发行产品使得销售成本提高,这对私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现实的制约。

  富舜投资总监孟宁认为,以前私募发行产品需要走信托的通道,而在纳入监管之后,私募基金能够独立发行,不用再通过通道发产品,相关费用也将显著降低,发行产品流程将加快,私募灵活度也大大增加。

  事实上,这一时期的监管思路就是要将私募纳入监管,给私募机构一个明确的合法身份。

  与此同时,前述资深人士还指出。“纳入监管就意味着会对私募基金提出更加严格的自律合规要求,需要私募从投资、交易、市场等等多方面深化公司治理,严防触碰“老鼠仓”、非公平交易、利益输送三条红线,在员工行为规范、销售营销、后台营运等方面都要向其他规范的大资管机构看齐。”

  纳入监管之后,困扰私募机构的账户问题迎刃而解,另一方面纳入监管后的一段时间里,作为主管单位的证监会和基金业协会还在忙着监管制度的完善,和推进未备案机构尽快备案,针对私募机构的监管较为宽松。

  由此,自从实行备案制以来,私募基金便呈现爆发式增长。除此之外 2014年底开始的一波牛市行情、大类资产转移和货币宽松的政策共同促进了私募基金的爆发。

  2015年是私募基金行业发展最快的一年,新成立的私募机构达到9359家,占备案私募管理人总数的37%。协会备案的认缴规模达4.79万亿,比2014年底2.13万亿增加了125%。

  另据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16年1月底,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5841家,已备案私募基金25461只,认缴规模5.34万亿元,实缴规模4.29万亿元,私募基金行业的从业人员38.99万人。

  “私募基金行业和新三板的发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新三板市场是扩容至全国,而私募基金则是纳入监管之后推行备案,宽松的门槛和监管环境让市场迅速膨胀。”上海元普投资的一位人士认为。

  同样与新三板市场一样,在市场规模、机构数量突飞猛进之后,监管的风向开始变化。

  监管新时代

  近几年随着私募基金爆发式发展,业内对私募基金监管宽松的探讨从未停止。

  近期,基金业协会会长洪磊在公开演讲中坦言,与私募业务的蓬勃发展相比,私募监管有所滞后,违规募集成为私募基金乱象之源。

  2016年1月15日,证监会公布针对私募行业执法报告的数据也对私募行业敲响了监管的警钟。

  证监会透露,对140余家私募机构和私募销售机构开展了现场检查,对40余家涉嫌非法集资的私募进行了风险排查,发现私募行业目前存在登记备案信息失真、资金募集行为违规、投资运作行为违规、公司管理失范、涉嫌违法犯罪等五大方面问题。

  经历了创历史的恐慌性大跌后,在2015年下半年开始,监管层对于私募行业的监管开始收紧。基金业协会密集出台对私募行业的监管政策,使得私募监管面临一场重大变革。

  2015年11月24日开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基金业协会连续发布了三个征求意见稿。

  11月24日,基金业协会发布《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内部控制指引(征求意见稿)》, 11月26日,发布《私募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私募基金信息披露作出了详细要求。

  而2015年12月16日发布的《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更是引起了私募圈轰动,募集行为直接涉及私募基金如何发产品,对私募有着生死攸关的影响。

  而在此次征求稿中,要发产品必须先备案、销售人员必须有基金从业资格、投资者冷静期等一系列新规的征求意见,让各家私募连夜学习,避免碰到“红线”。

  实际上,这只是监管趋严的开端。

  2016年春节前夕的2月5日,基金业协会再度发布重磅监管政策,公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

  公告主要体现以下几点:一是私募以后不再发放纸质、电子牌照了,避免征信乱象;二是拿到牌照却不发产品的要被取消资格;三是不及时报送季度、年度等信息要被列入异常机构;四是私募要出具法律意见书;五是私募至少要有2名高管具有基金从业资格。

  多位私募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这一政策的发布让监管风暴再次升级。

  毫无疑问,私募基金行业将告别野蛮生长。

  “近期发布这么多文件,让我们觉得针对私募行业的监管正式走向规范化发展之路,尤其在私募基金规模大爆发之后爆发出各种风险,使行业规范显得更为重要。”前述元普投资的人士认为。

  而一位接近基金业协会的内部人士则讲道。“两年以来,在私募基金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私募基金行业的各种问题和风险也不断凸显,不容忽视。这些问题对私募基金行业形象和声誉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危及私募行业的长远发展和全局利益。”

  “此前私募行业监管环境较为宽松,随着私募行业的爆发式增长,在私募募集、运作、管理等环节均有不同程度违规现象。近期监管机构频频出手,监管政策密集发布正体现出其对私募行业发展的极度重视,意在促使行业趋于规范、成熟,为私募行业提供一个更加规范的广阔平台。”格上理财一位私募行业研究员表示。

本文由本站整理发布

推荐内容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股票
原油
银行
理财
外汇
投资
知识
贷款
房产
期货
新闻

copyright 2016-2018 股票财经资讯网|股票行情财经门户保留所有权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