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投资 > 基金 > 【市场监管总局】市场监管连环夹击 私募行业开启大浪淘沙模式

【市场监管总局】市场监管连环夹击 私募行业开启大浪淘沙模式

时间:2013-08-05   来源:基金   点击:

    2015年至今短短一年多时间里,私募行业真正感受了何为大浪淘沙。

    2015年上半年,资本市场迎来春天,刺激私募公司和私募基金产品双双出现爆发式增长,但进入下半年风云突变,股市遭遇多次剧烈震荡,私募频现清盘潮,而刚刚过去的今年1月,业内普遍预期的“春季行情”不仅无影无踪,更是在多重利空因素的冲刷下,整体损失惨重,不单是产品大量清盘,不少私募公司也遭遇生存困境。

    另一方面,多年来,私募基金一直以灵活追求绝对收益为优势,但去年下半年,行业标志性人物泽熙投资的徐翔被公安带走,公转私代表王茹远业绩陷入“滑铁卢”,一些已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曝出失联,又导致监管强势介入,行业规范接连出炉。

    经历了上述种种,私募基金行业发展将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也是目前私募基金业内人士的普遍观点。可预见的未来业态会有哪些变化?

    重风控杠杆产品大减

    “经历了去年下半年及今年1月份的深度调整之后,私募基金痛定思痛,最为强化的一定是风险意识”,春节后的首个交易日,上海一家私募基金总经理赵伟(化名)向21世纪经济报道坦言,现在才真正体会到,在资本市场控制风险活下来是多么重要。身边不少同行朋友都在最近几个月将十几年甚至半辈子积累的财富付诸东流。

    赵伟的一位私募朋友就是重伤的一员,其是“七五后”,曾是千万身家,在去年上半年成立了自己的私募公司,赶上市场行情好,一度还赚了不少,去年下半年的大跌,也基本躲了过去,但今年1月,由于仓位较高,扎扎实实挨了一拳。他的“失败”主要在于旗下的产品多是结构化类型,且自己参与了劣后。当产品达到清盘线时就已意味着血本无归,随后他进行补仓耗尽了积蓄,遗憾的是仍然未能等来股票反弹上涨。

    “在今年1月的市场行情中,甚至来不及减仓就可能直接跌去15%,这种情况,包括很多资深老股民在内的投资者之前都不曾遇到过。而可以预见,经历了这个惨痛的教训,私募行业内的结构化产品一定会骤然减少,一方面是监管加强导致新增减少,存续又被清盘一批;另一方面则是私募公司会对发行结构化产品将慎之又慎,意愿大降”,赵伟表示。

    深圳一家大中型私募崔萨(化名)也透露,结构化产品在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几次下跌中,给他们带来极大压力。“其实管理型产品即便业绩急跌,但通过协商降低清盘线等方式,放长视角,还有望回本反转,但结构化产品风险就大了,触及清盘线时劣后资金要么拿钱补仓,要么就得认赔出局,而当补仓资金续亏,选择就基本是割肉空仓或彻底清盘。”

    崔萨坦言,今年1月,他们公司有两只结构化产品清盘,公司和股东损失了投入的全部劣后资金。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大多新私募公司成立,在没有历史业绩背景下,初始阶段想发行规模超过千万的产品,基本上都是结构化形式,自己出劣后或出部分劣后。而一旦这些产品清盘,对这些公司的打击都是伤筋动骨。

    据私募排排网数据中心统计,今年以来,有公开数据的结构化私募产品清盘已达96只,未公开数据的可能更多;而新成立的结构化产品有248只,其中1月份成立204只,相比去年12月的332只,环比已缩减近四成。

    从业考试应声火爆

    春节前最后一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密集出台了对私募基金行业的监管政策,其中2月5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可谓是直击要害。公告主要涵盖的内容包括拿了牌照不发产品的要被取消资格等五项,严格了行业的进入门槛。

    这一系列监管政策,毋庸置疑会加速促进私募基金行业的规范发展,对此,不少私募人士,尤其是大型、成熟型私募都表示十分欢迎。相对地,从严的管理也提高了私募行业的门槛,无形增加了新私募和小私募的发展压力。

    “做不下去了,想放弃”,春节后上班第一天,上海一家小型私募的总经理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他有意回归到券商行业。

    私募排排网研究中心总监陈伙铸认为,私募新规的出台,应该会大幅减缓该行业的发展速度,暂时的关门清理之后,私募行业将走向规范发展之路。他说,在规范过程中,一些不合规的私募公司自然被清理出局,私募基金管理人将大量减少。

    还有私募人士甚至预计,经过合规清理,及同一控制人、关联人的私募牌照合并之后,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最终可能会降低到五六千家。

    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日前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今年1月底,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有25841家,已备案的私募基金有25461只,认缴规模5.34万亿元,实缴规模4.29万亿元。也就是说,如果按照上述私募人士的推测,正规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将仅剩两三成。

    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发行备案产品,目前来看,这是不少已登记私募面对的最大困难。据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1月底,有69%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尚无备案基金,数量超过1.7万家。

    有些私募公司自是会“保壳”,尽快发行产品。如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分析师预计,或有不低于80%的证券投资类私募公司这样做。

    “但是否能够‘保壳’成功还不好说,要看基金业协会的最后标准,如最低规模、资金来源等。而那些没有直接参与二级市场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很可能就会放弃牌照资格,如开展P2P业务的私募,而私募基金管理人一旦发行了备案产品,就很难再玩‘失踪’”,私募排排网陈伙铸认为。

    “运营成本增加也会使一些没有实力的小私募退出。目前来看,自主发行的私募基金成立规模最少可为100万元,但现今面临的情况是,在随之而来的私募基金发行潮下,对小规模的产品,券商是否愿意提供PB服务是未知数”,某券商私募业务部经理杨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说,规模小的私募产品服务费用要高些,此外,法律意见书也是一项不大不小的支出,即使与律师事务所谈团购,一年最少也要几万元。

    私募人才问题也有望加速改善。行业新规要求每家私募基金管理人至少要有两名高管具有基金从业资格,且对合规风控、财务信息披露也提出了具体要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日前了解到,基金从业资格考试目前已应声火爆起来,最近的3月份预约考试,上海、北京均已显示没有机位。私募人士普遍预计,以后的资格考试难度和专业程度都会大大提升,基金业协会已在征集出题人。

本文由本站整理发布

推荐内容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股票
原油
银行
理财
外汇
投资
知识
贷款
房产
期货
新闻

copyright 2016-2018 股票财经资讯网|股票行情财经门户保留所有权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