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投资 > 基金 > 【中小企业走出去】中小企业“走出去”:对接园区好扎根

【中小企业走出去】中小企业“走出去”:对接园区好扎根

时间:2015-06-29   来源:基金   点击:

  国际化不再是大企业集团的专用名词。

  8月3日,工信部正式印发《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专项基金,或与中国银行探索联合成立引导基金,开展投贷联动,实现信息共享,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

  政策红利再释放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产业领域的大多数中小企业,且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急需转型升级。

  “我们通过对接国外高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是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相关负责人就新出台《计划》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一带一路”、亚投行、国际产能合作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为我国中小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仍然面临着一系列亟须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其中,信息渠道不畅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就一直制约着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步伐。

  根据《计划》,下一阶段将对符合国际产能合作、“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高端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重点行业,国家有关部门将联合开展跨境专题撮合,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不但如此,还将聚焦重点国家和国内重点地区,围绕“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开展跨境撮合活动。

  “撮合发展,是推进中小企业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上述负责人表示,信息不对称是制约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个平台或机制,促进合作各方达成合作意愿。

  在解决中小企业国际化进程中“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上,《计划》也提出了系列措施。

  《计划》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专项基金,或与中国银行探索联合成立投贷联动引导基金,开展投贷联动试点,支持国内中小企业与国外中小企业开展并购、合资、参股等合作。

  此外,中国银行还将制定差别化信贷政策,依托自贸区的政策优势,促进中小企业对外融资便利化;针对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外向型产业集群、上下游产业链、商圈等,开发出批量贷款、授信保障等专属金融产品;建立“政府+银行+担保+保险”多方参与、风险共担的融资模式,支持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走出去”挑战巨大

  实际上,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和风险,远不止“信息不对称”和“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全球化浪潮下,很多中国企业都在积极国际化,但大部分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都历经重重考验。”在此前举办的中国人民大学中小企业国际合作案例中心成立大会上,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秦志辉提出,中小企业多为民营实体企业,其“走出去”不仅要防范风险,还因为当地劳动力成本、要素驱动等经常处于变化之中,中小企业遇到的挑战也常有“防不胜防”之惑。

  根据中小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遇到的既有挑战,专家重点指出,中小企业在投资风险、税收维权、风险化解等方面尤其引起重视。

  以大连市为例,在设立的503家海外实体中,就有460家是中小规模企业,占比达到90%。大连市国税局在最近的一项调查中发现,由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时间尚短,经验不足,在境外投资时常会遭遇不公平税收待遇。部分企业在境外遇到涉税问题会选择“忍气吞声”,能及时向税务部门提出涉税诉求的企业大概只有10%,大部分企业或者顺从境外税务当局,或者借助中介机构自行解决。

  报告以大连橡塑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在加拿大进行海外并购时就遭受了税收上的不平等待遇。并购前,加拿大公司的研发费用可以享受退税率为55%的税收优惠,并购后作为中国的子公司,仅能享受15%的退税率,而且不能退给企业税金,只能抵减增值税,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担和资金压力。

  调查还发现,“走出去”企业能在境外盈利的企业是少数,大部分中小企业一旦遭遇投资国政局更迭,或者遭遇突发性自然灾害,只能折戟海外。

  搭载海外园区

  一面是机遇,一面是挑战,在此背景下出台的《计划》,作为政策支持体系的一部分,固然能从一定程度上预防风险。除此以外,有人提出,对中小企业而言,与其帆板击水不如舰队出海,也就是说,中小企业如果能集体“走出去”,或许能成为中小企业海外发展的一种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众多海外工业园将成为走出去企业的重要载体。

  据了解,江苏就非常重视推动企业抱团“走出去”,不久前,江苏省召开“推进国际产能合作走出去企业政策对接会”,将境外产业集聚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重中之重,提高企业对外投资成功率,帮助防范投资风险。

  “海外工业园模式能使中国企业在参与全球化竞争时,规避贸易风险,还可以使得企业审批手续简单化、产业聚集效应离岸化以及把风险控制在最小状态。”全国政协委员、林达集团总裁李小林早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就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海外工业园有利于形成产业规模经济,有利于更多的中国企业,包括中小企业,可凭借这个平台,在海外形成中国政府所希望的“企业团队”。

  有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8月底,中国企业正在投资建设69个具有境外合作贸易区性质的项目,分布于33个国家。涵盖加工制造、资源利用、商贸物流、科技研发等多种类型。

  实践证明,产业园区的建设,可以进一步促进相关企业的集聚发展,健全区域合作的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让当地社会和老百姓分享发展成果,从而减少合作国的疑虑,提升互信度。

  产业园区的建设还有利于形成谈判机制。例如,进入泰中罗勇工业园的企业,可以享受泰国政府给予的土地永久所有权、外资100%控股、前八年所得税全免等多项优惠政策,单个企业在海外建厂很难形成谈判机制、享受这种超值待遇。

  从建成的产业园区来看,落地在不同地区的产业园区,通常都具备一定的服务功能,对中小企业而言,可以借助海外产业园这种“集体出海”的模式,可以享受人才、技术、金融、配套设施等全方位服务,进而降低企业单打独斗的高成本并提高效率,并且,有利于产品和服务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有利于中国企业绕过一些贸易壁垒,直接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推荐内容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股票
原油
银行
理财
外汇
投资
知识
贷款
房产
期货
新闻

copyright 2016-2018 股票财经资讯网|股票行情财经门户保留所有权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